By Daniel H. Pink (dhp@danpink.com)
知識不再是力量 (左腦思考),感性才是力量 (右腦思考)。
雙向 (雙腦)思考最好,完美的整合。
富裕,亞洲新興力量的崛起與自動化的普及提供了時代變革的動力。
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6種感性能力 (高感性的6 種力量),
1. 設計
不只功能有,更要著重設計,獨特和令人感動的東西。
設計是典型的全腦綜合能力,也就是實用與意涵的結合,也就是一種多了 「意涵」 的 「實用性」 附加價值。
例如:使用操作手冊,設計人員必須編排出易讀的內容 (實用性),然後為了 「有效傳達訊息」,手冊還必須包含文字無法傳達的概念與情感 (意涵)。
或是 「家具」,設計是得要能設計出 具功能性 (實用) 與 美觀 (意涵) 的家具,才能大賣。
手機,剛問世時是 「有錢人」 才用得起的產品,之後以其功能與實用性普及於市面,然後現在是強調設計藝術,凸顯個人風格。
設計是創造解決方案的活動,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做 「設計」 的動作。
對企業存續而言,產品設計可以達成區隔與開拓新市場的目的。
設計,是難以外包或自動化的高感性能力,對企業來說,更逐漸代表了競爭力。
企業人士不需要瞭解設計師,而是自己要成為設計師 by Roger Martin, the Dean of Rotman Management School
BMW 的 Chris Bangle 說 「我們不做『汽車』,我們要做的是展現車主對品質要求的移動藝術品。」
設計地位的提升,也肇因於商業活動的步調加快。
設計最驚人的經濟效益,就是在這種 「創造新市場」 的能力。
例如,區隔化的手機造型設計與鈴聲的不同,創造出極大的市場。
例如行動電話,10 年來,它從少數人的奢侈品變成多數人的日用品,再普及化為表現個性的裝飾品。
醫院的設計元素的增加,例如乾淨舒適的病房與公共空間,賞心悅目的周邊景觀與有益病人康復的貼心設施,有助於病人服用藥減少,並能夠幫助病人加速復元。
國宅與公立學校也有如此現象。
2. 故事
不只有論點,還要能編織故事以獲取更多與更強烈的瞭解與共鳴。
故事比較容易記憶,因為從多方面來說,人類正是靠故事來記憶事情。
例如古時候,原始人晚上回來後,與同伴分享白天出去打獵時的景況。
他們就跟我們一樣,在腦中的 「故事機制」 讓他們能以體驗模式,而非一套邏輯開關來理解這個世界。
在 「感性」 時代,小看 「故事」 的力量將造成事業和生活上的阻力。
事實已因現代科技 (網路或是電視) 隨手拈來,價值有限,然而,將事實套上背景,以 「觸動人心」 的方式傳達給人的能力,
這就是 「故事」 能力的精隨,輔以背景,潤以情感。它既符合 「高感性」,也屬於 「高體會性」。
「心科技」 (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一書中,唐納‧諾曼 (Don Norman) 簡潔貴那了 「故事」 的高感性和高體會本質:
故事巧妙捕捉了嚴肅決策所缺少的東西。
邏輯試圖一以貫之,將決策剝離原本的時空背景,忽略主觀感受。
但故事卻捕捉了背景、捕捉了情緒…故事是很重要的認知程序,因為它把訊息、知識、背景,和情緒緊密結合為一體。
綜合濃縮、賦予背景,加添情感的敘事能力,在感性時代變得異常重要。
故事 「大概的原始大綱」:
知識工作者(律師,醫師,建築師等等) à 巨變威脅 (富裕、亞洲崛起、自動化) à 起而應變 (尋找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普遍程序:心懷抗拒 (抗議企業外包政策,不承認需要改變) à 設法跨越藩籬 (進入感性時代) à 一路上面臨挑戰險阻 (訓練自己的右向—右腦思考能力—非線性,直覺,宏觀) à 努力一一克服,習得關鍵能力,光榮返回故里,成功。
故事可以賣錢,例如 「勸說產業」 (Persuasion Industry):廣告,諮詢,顧問甚至是作家的作品。
說「故事」 不能取代解析性思考,但它能補其不足,讓我們以創新角度看事情,發現新觀念。
抽象分析若透過一個好故事來傳達,將更容易了解。
ex. StoryQuest 公司透過收集公司內部故事來匯聚整合成企業文化與宗旨。
成功的企業人士必須同時掌握會計財務知識,與 「說故事」 的藝術。
在富裕時代,因為人們有更多機會去追求生命的深層意義,「故事」 也就變得更為普及,更需要去掌握。
www.storytellingcenter.com
www.yukonstory.com
www.bayareastorytelling.org
www.dstory.com
www.lanes.org
www.fray.com
www.citystories.com
www.iusedtobelieve.com
3. 整合 (Symphony):不只談專業,還要整合。
今日社會需要有人才能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與結合獨立元素成為全新好產品的能力。
整合是 「化零為整」 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而非解析的能力,也是一種從看似無關的領域之間找出關係的能力。
它代表體察宏觀趨勢而非單獨特定的事實,也包含了將不搭調的東西配對創造出新事物的能力。
整合思考,例如 「作曲家」 或是 「指揮家」 的特徵,或是 「發明家」 和 「創業家」。
資訊爆炸,個人選擇,與平庸產品氾濫,整合能力因此特別顯得稀有而珍貴。
現代人生活充斥著過多難以消化的過多選擇與刺激,有能力去縱觀全局 (掌握關係之間的能力),去蕪存菁的人在追求個人生活滿足上,佔有絕對優勢。
整合也是 「辨認關係」。
要瞭解不同專業領域間的關係,也必須學會如何將表面無關的元件組合為新事物,類比後,找出事物之間相似的層面。
例如 「跨界者」,「發明者」,「隱喻家」。
「跨界者」: Multi…, multi-tasking, multi-cultural, multi-media…
創造力通常來自跨越疆界領域。
充滿創造力的人,可以看到其他人沒有察覺的關連。
未來,人們不只要跨越藩籬,還要找出契機,加以連結à以製造與眾不同的成功機會。
MIT 的 Nicholas Negroponte 說,視野比智商重要。能夠再思考上大躍進,是突破觀念創始者的共同特徵。
通常擁有這些能力的人都是背景多樣,擁有多領域專長,並且資歷廣泛。
「跨界者」 拒絕接受既有選擇,而是尋求不同的可能與綜合性的解答。
「發明者」:
所謂的 「概念融合」 (Conceptual blending),可以用現今的環保背包 (Ecotrek) invented by John Fabel 為例,它結合了登山用背包與 「橋樑吊欄」 的省力背帶。
或是 「牛奶」 + 「巧克力」 之綜合出得新產品。
「隱喻家」:以別的事物來形容一件事,是整合能力的另一重要層面。 (隱喻是理性的基礎)。
例如 George de Mestral 注意到芒刺總是黏在狗毛上,於是運用隱喻想像力,發明了魔鬼沾。
隱喻智商 (MQ, metaphor quotient) 要提升。
隱喻的另一功能,是幫助人們了解彼此。(行銷人員由原有 「量」 的分析,再加上 「質」 的研究,以深入顧客以隱喻思考的內心。)。
隱喻協助我們尋找事物意涵的功能。
例如,人如何看待自己生命的意義,是像 「旅途」 (享受或正向體驗) 呢? 還是像 「勞役」 (痛苦忍受)? 或是其他?
若是用隱喻來解釋人生,越了解隱喻,就越瞭解自己。
聆聽交響樂是培養整合的好方法之一,
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 (快樂頌) 與
莫札特的第35號交響曲。
馬勒 G 大調第4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1812 序曲。
海頓的G 大調第94 號交響曲 「驚愕」。
或是畫畫
www.the5line.com
讀書:
腦內交響曲 (Beethoven’s Anvil: Music in Mind and Culture) by William Benzon
十倍力 (Powers of Ten) by Charles and Ray Eames
隱喻生活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George Lakeoff and Mark Johnson
注意 (負空間) 圖像的隱喻,例如 FedEx 的logo (E與x之間有一個向右衝的箭頭,代表移動性質的方向) 與 Hershey’s Kisses 產品圖像 (就像本身的產品)。
4. 同理心 (Empathy)
不只講邏輯,還要給關懷。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必須瞭解他人的需求,建立關係,並發展同理心。
同理心是把自己想像成他人,設法促揣摩對方感受的能力,它是發自內心的,是本能的行為,而非思而後行。
換句話說,它不是「為別人」 感到難過,而是感同身受à去感覺他人內心的感受。
同理心是 「想像力」 的高度展現,可說是最極致的虛擬實境à進入旁人的心智,體驗他/她所面對的世界。
Oprah Winfrey 說,領導力就是同理心。有領導力的人能揣想他人感受,激起共鳴,激勵人心,並賦予他人生命意義。
同理心在過去 (理性的世界) 不被重視,因為常被誤認為 「濫情」。
Peter J. Lang 用圖像來研究表情。
同理心是創造生命意義的重要來源。
同理心攸關 「設計」 能力。因為好的設計師會把自己想像成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
同理心也和 「整合」 相關à因為具同理心的人了解背景的重要性,能夠看到對方的整體需求,就像系統思考者能綜觀全局一樣。
「故事」 也需要同理心,才能生動的打動人心。
測驗情緒和表情
www.utne.com/interact/eiq.html
www.tinyurl.com/2u7sh
books: “Telling Lies” & “Emotions Revealed”
設計公司:IDEO 也是以 (同理心) 設計出許多成功的產品。( www.ideo.com )
或是去當義工來培養同理心。
5. 玩樂
不只能正經,還要玩樂。除了嚴肅面對工作外,還要能有幽默感來保持心情愉悅。
「玩樂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消沉。玩樂是開朗,隨興,歡樂,自信與投入。」 by Brian Sutton-Smith, 賓州大學教育學名譽教授。
「當你放鬆玩樂時,就觸發了大腦右側。邏輯的左腦是有限的,而右腦則是無限的,你將無所不能。」 by Dr. Madan Kataria 孟買的一位醫生。
幽默,逐漸被公認為衡量管理才能,情緒智商和右腦思考的準確目標。
有技巧 (適當的) 的運用幽默可以潤滑領導統御,降低敵意,排解對立,舒緩緊張,增進士氣,還能幫助傳達困難的訊息。
也可成為組織的凝聚力量。
錯誤的使與用幽默則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遊戲也是一種玩樂。
例如,透過America’s Army 線上遊戲在goArmy.com 徵兵成功的例子。
愛因斯坦說,遊戲,是最高層次的研究調查。
遊戲已成為解決問題,表達自我和探索自我的途徑之一。
打電動玩具的好處,由以 「角色扮演」 (包含同理心,社交演練的機會) 的遊戲最有效益。
「玩樂」 將在 21 世紀取代工做過去三百年來在工業社會裏的地位à成為求知,事業和創造價值的主要途徑。
www.laughteryoga.org
漫畫填字遊戲。
www.gamespot.com
www.gametalk.com
www.gamezone.com
www.wgamer.com
Yahoo! Games
www.tecogames.com
www.bluelavawireless.com
6. 意義 (感性時代的第6種力量)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除了物質的滿足之外,還要能增加出世的心靈滿足。
A book,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 by a Jewish scholar, Viktor Frankl, who died in the concentrated camp during WWII in Austria.
作者描述他是在無止境的勞役,非人的虐待以極難忍的饑渴存活下來。
也是一本窺探人類靈魂與尋找人生意義的指南。
他引證他自己以及其他囚犯在集中營的心理狀態。
他主張「人生在世主要的目的不是在或曲感官歡愉或是避免痛苦,而是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們的生存本能,也就是驅策人類求生的動力來源,是對於意義的追尋。
每個人都有尋找意義的本能衝動,只要外在環境和內在心理條件配合,就會出現。
人生在是是為了尋找意義,而非樂趣,除非是充滿了意義的樂趣。by Jacob Needleman
美國多數戰後出生的人們現在都邁入人生重要關卡,年紀衰老,思緒開始轉向性靈層面,價值觀也逐漸改變。
恐怖攻擊的陰影,加深了生命無常的感受及對生命意義的疑惑,科技繼續前進,製造出大量的資訊與過多的選擇,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在上述的諸多因素下,催生出人們尋找意義的需求與意願,也讓意義成為高感性時代的第6種力量。
先進國家的社經模式正逐漸改變 (成為21世紀社會思潮的主流與文化進展):「物質取向」 (經濟與身家安全重於一切) à 「後物質取向」 (強調自我表達與生活品質)。
成就 「意義」 的方向:
1. 認真看待「性靈」:
例如,達賴喇嘛的教誨。
「我相信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快樂。這點無庸置疑。無論你相信哪一種宗教,我們都在尋找生命中更好的東西。所以我認為生命始終是朝著快樂運行的。」 by Dalai Lama.
今日已有眾多學科領域將性靈 --- 非僅指宗教,而泛指對人生意義的關懷—視為人類身心基礎之一。
Neurothology (神經神學) 專門探討大腦與性靈體驗的關係。
性靈可以改善生命。(或以宗教為例)
多數企業主管認為 「性靈」 是 「人類尋找生命意義的基本慾望」。
企業員工非常渴望把本身的性靈價值 (他們整個人生觀,而非局部人格) 帶到工作環境。
體認性靈價值並且順勢將之結合到營運目標的公司,往往表現優於同業,可以提高工作績效。
2. 認真看待 「快樂」:
「快樂」 無法追求而得,只能自然引發。by Viktor Frankl
「生命的意義不是藏在別人寫好的祕笈裡。求取意義的唯一方法,是從自己內心賦予生命意義。」 by Robert Firestone
有助引發 「快樂」 的方法有,參與有成就感的工作,避免接觸負面事物與情緒,擁有充實的社交生活。還有 「心懷感恩」,「樂於寬恕」 以及 「樂天知命」。
(另一方面,擁有充分的物質,財富,受高等教育以及環境宜人等因素,似乎與快樂與否無關。)
要由 「快活人生」 (Pleasant Life,對於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充滿正面情緒的生活) 更上一層到 「美好人生」 (Good Life),也就是要利用個人的「獨特優勢」 (你最擅長的事物) 在生命中主要領域獲得滿足。
(體會到工作帶來的愉悅或是快樂往往比物質的報酬來的重要或是更有意義。)
再由 「美好人生」 提升到對「意義追尋的人生」 à發掘自己深層能力,並投注於超越個人欲求的目標 (很像僧侶或修女)。
參考一本書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Who Moved My Cheese?):生命重的挑戰是無可避免的,當改變來時,最明智的應對之道,不是抱怨或發牢騷,而是迎接挑戰,解決問題。
迷宮 (Maze):困惑 vs. 區徑 (Labyrinth):清澈。
「我們不是追求性靈的凡人,而是行走人間的性靈。」 by 羅蘭.阿粹司,聖公教祭司建曲徑推廣先驅。
(與佛陀說的 「人皆有佛性) 的觀念吻合)
常懷感恩à引發良性循環。
核心性靈體驗指數 (Index of Core Spiritual Experience, INSPIRT)
www.tinyurl.com/5sz7u
Read some good books
(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by Poe Bronson
Authentic Happiness
Flow
Mindfulness by Ellen Langer
The Art of Happiness by Dalai Lama & Howard C. Cutler, M.D.
造訪曲徑 (visit labyrinths)
www.veriditas.labyrinthsociety.org
www.labyrinthsociety.org
新時代所需求的能力---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以及意義---基本上都是人類本能,它們原本就在,只待我們去喚醒和培養。
最快培養出全腦思維,並掌握高體會 (high touch),高感性的人將可如魚得水,處處機會。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A Whole New Mind) written by Daniel H. Pink, translated by 查修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